電子報

電子報

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會訊

2023-03-08 16:20:41

本期會訊邀請姜忠信教授介紹「自然且具發展原則的行為療育法」;基金會兩位生力軍加入;於2022下半年度所辦理活動紀錄。請詳見全文

自然且具發展原則的行為療育法,是最佳的自閉症早期療育模式嗎?

1987年,美國UCLA的心理系教授Lovaas,以應用行為分析(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, ABA)原理發表一篇科學研究報告,發現每週個別訓練40小時,持續2-3年,可以讓47%的自閉症兒童有效改善智能,並進入正常化的就學環境(19名中有9名)。Lovaas教授所採用的區別嘗試訓練(discrete trail teaching, DTT),傳統行為取向曾是自閉症早期療育的主流,風行美國及全世界至少30年,至今不墜。撇開這項研究報告在方法學上有不少讓人質疑之處,後續相關的研究陸續發現,DTT雖有其優點,但限制卻在習得類化上。

助人,助己

陳虹妤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社工員

每當在過程中失去熱忱時,卻又被些小事感動而重拾感動,還記得自己擔任國際志工時,聽見孩子講述自己將來要成為一名老師,因為想像我們一樣幫助更多人,讓我深刻感受到助人者存在的價值及溫暖,也不斷期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溫暖社工,協助個案自我治癒、回歸原有生活,並學習看見自己的亮點。

展開羽翼,共同飛翔

陳沛涵 臺北市中正、萬華區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社工員

我感覺對遲緩兒童來說,他們的成長就像在跟時間賽跑,但同時看到的是一個個進步的希望,有時候欠缺的是一個改變的契機。在服務的過程運用網絡單位的支持,看到家庭的優勢,同理照顧者的情緒,一起走過早療的過程。

2023年ImPACT初/進階課程報名資訊

此篇為本會活動宣傳,但目前已截止報名,若有興趣者則可持續關注本會官網得知最新資訊。

 

85期會訊詳全文請至: https://www.fcdd.org.tw/publication/journals

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

GoTop